「被 背叛」的圖片搜尋結果

                               本文轉錄自——  vidaorange.

文/漿果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早已經結束,但情侶世界中的冷戰卻仍然時有發生。

這種情侶冷戰呢,通常是一方挑起冷戰,另一方被迫或賭氣應戰,兩人以社群媒體為戰場,各自的兄弟或閨蜜為參謀,制定三大戰略方針,進行兩場名為「看誰先忍不住」和「沒了你我也過得很好」的主要戰役。

最後的結果通常也可以預測得到,要嘛是一方服輸,另一方贏得戰爭勝利,佔據主導親密關係世界的權力。要嘛是冷戰無限延長,兩敗俱傷,分手再見。

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了情侶冷戰的紀實報導:

冷戰背景

有些人習慣用冷戰解決一切矛盾,引起冷戰的導火索也常常是一些小事:

「在家打遊戲那麼入迷,連看都不看我一眼?」
「發信息給你,半小時了還沒回?你真有那麼忙嗎?」
「怎麼跟你說不通啊,那乾脆別聊了。」

挑起冷戰的人常常會有一個迷思,就是覺得對方應該能看出自己已經不高興了。

然而通常情況下都是你自己氣得半死,但對方完全沒察覺到。

就算察覺到了,可能還會問出那幾句很容易點火的話:「你怎麼了?」,「你又怎麼了?」「你怎麼又生氣了?」

甚至有時當對方知道你生氣的原因之後,還會擺出一副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每次爭吵到最後,可能都會變成:事情雖然不大,但你這什麼態度啊!我不想理你,你別跟我說話。

此時,冷戰爆發在即。

戰略方針

方針一

用冷漠表達憤怒

有時候雖然生氣,但發火的話又覺得好像會顯得自己很小心眼兒,於是乾脆選擇優雅地保持冷漠,想要通過故意不回覆,讓對方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好好反省一下。

具體套路大家估計都熟悉的不能再熟了:

「親愛的我剛剛沒看到消息。」
「哦(微笑)。」

「明天我有點事不能跟你去看電影喔。」
「行吧,那算了。」

「生氣了?」
「沒有啊。」

然後人就消失了,再也沒有迴聲。

通常開始冷戰的這一方在憋住委屈和怒火的同時,會越來越生氣:??我都這樣了你還看不出來我不高興了還問我生沒生氣你說我生沒生氣! !

在冷戰中採用這種「冷漠」方針的人,其實是在 掩蓋自己憤怒和焦慮的情緒 。生氣的背後是一種不安全感,以及想要被關注的訴求,但他們往往 羞於直接表達出來 ,因此會故意表現出這種冷漠的,感覺完全不在乎的樣子,來逃避自己的在乎。

而伴侶卻常常被這種迷惑的表面情緒所干擾,難以發現他們真正的訴求,只會覺得他們莫名其妙愛生氣,很難哄。

方針二

不回應,是對你的懲罰

有時候冷戰的初衷是對另一方的懲罰或報復。在受了委屈之後,如果對方不能理解自己的難過,就很可能會採取這種方式。

比如重要的消息很久沒收到回覆,從滿心期待到焦急等待,最後陷入失落。雖然也理解對方可能有事,但自己的情緒沒有被理解和安撫,就一氣之下也不準備回覆消息,讓對方也體驗一下這種焦灼。

「當我感受到不被重視的時候,那麼我也要讓你感受一下被人忽視的感覺。」

方針三

逃離情緒,迴避衝突

對於有些人來說,常常冷戰只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吵架,不喜歡正面衝突。 他們認為帶著情緒沒辦法討論問題,所以一有衝突就立刻躲得遠遠的 

「我覺得我們現在都在氣頭上,沒法兒聊,等我們冷靜一下再談吧」,然後就再也不回覆了。任憑怒氣沖天的伴侶原地爆炸,也堅持不發一言。試圖等待對方和自己都冷靜下來,再進行溝通。

這種情況常見於 要求/迴避型溝通模式(pattern of demanding and withdrawing) 中。

在吵架的時候,要求型的人更容易會發火和指責對方,而迴避型的一方,則常常採用「冷處理」的方式迴避對方的怒火(Smith,2008)。

但「冷靜一下」可能只是迴避型的一方安慰自己的藉口,處於 極度傷心或憤怒中的另一方,根本不會在這種情況中冷靜下來 。

有一個同事非常憤恨的跟我們說:「談戀愛哪有不吵架的啊,動不動就叫我冷靜一下然後自己消失,想吵都吵不起來,我自己哪能冷靜啊,我只能越想越生氣,特別憋屈你懂嗎!」在這種模式中,伴侶兩人對這段關係的滿意度,也都會越來越低,甚至走向破裂(Heavey,1995; Gottman,2000)。

主要戰役

戰役一

看誰先忍不住

互相賭氣的情侶通常篤信著這些信念:

誰先找對方誰就輸了;
先撐不住的那個人,一定是更在乎,更怕對方離開的那一個;
先道歉的人,以後也一定會是先道歉的人……

電光火石之間,冷戰變成了一場地位爭奪戰。

在親密關係中,權力不平衡是的確存在的,這也與彼此在情感上的依賴有關(Grauerholz,1987), 誰更依賴對方一些,可能在感情中就會更多付出一些。

所以冷戰中的情侶雙方,可能會將「對方先停止冷戰」這件事,視為獲得對方更重視,付出更多的一個重要標誌。冷戰比的就是看誰先忍不住,其實這就是個比賽,在這場比賽裡,雙方都很難受,但都不想輸。

戰役二

沒了你我也過得很好

冷戰中的人有一個非常常見的想法,就是雖然我們現在不說話,但我還是很生氣,所以呢,我要通過各種渠道氣氣你。

可能會故意發和朋友吃喝玩樂的照片到社群媒體上,想要顯得沒了對方,自己也過得超級好。但通常情況下,其實內心在意的要死,會無數次點開和它的聊天視窗,想著怎麼還不來跟我道歉,或者點開對方的動態或塗鴉牆,看看有沒有什麼新消息。甚至我還聽過有朋友會盯著對方的微信步數,從對方走了多少步,來猜對方今天都去了哪。

所以有的時候你看一對正在冷戰的情侶發的貼文,會覺得特別有趣,一個人剛發了自己出去和朋友吃飯的照片,另一個人可能過一會兒就發和朋友去 ķtv 的照片,兩個人就賭氣一樣展示著沒了對方的生活有多麼多姿多彩。

有的時候,如果對方先忍不住找自己道歉了,我們真的會產生一種「贏了」的情緒,這時候很多人會乘勝追擊,一邊竊喜一邊又略帶生氣地問對方:「知道自己哪錯了嗎?」「下次還敢不敢了?」而如果對方一直沒有反應,甚至居然看起來過得真的很不錯,那我們更會氣到爆炸。但有時也會陷入恐慌裡,在想自己這麼做會不會太過了,會不會真的失去這段感情?

戰後影響

如果不是一氣之下直接分手,總要有人先開口。冷戰結束了,但該解決的問題還是得解決,不僅如此,還醞釀出了更多的負面情緒。

雖然我們在用一種比較輕鬆的方式描述它,但 冷戰(stonewalling)的確是一種有害的應對沖突的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感情的破裂(Gottman,1996)。

有過冷戰經驗的人就會明白,冷戰是一件多麼耗費心理能量的事情;而應對自己無處安放的憤怒和失望,更加令人心力交瘁。日子久了,冷戰的次數多了,總有一天會有人覺得累了,覺得「跟你談戀愛怎麼會那麼累啊,要不然就算了吧。」

戰爭反思

如果並非兩人都心甘情願的要「冷靜一下」,那麼冷戰就是一種不良的處理衝突的方式,會帶來惡劣的影響。

對戰的雙方都應注意以下幾點,也許能為維護世界和平感情和平做出點貢獻:

1. 當你不確定伴侶是否開始與你冷戰時,你可以使用驗證感受的方法進行溝通:

第一步:描述伴侶的行為。

比如:「我剛剛那樣做,你說你沒有生氣」。

第二步:給出關於這種行為的至少兩種解釋。

比如:「但是你的語氣讓我感到你並不是真的不介意」「當然這也只是我的感覺,可能我猜錯了」。

第三步:請求對方做出澄清。

比如:「我想了解你真實的想法,可以告訴我嗎?」

相比於「你怎麼了,你為什麼生氣啊,你倒是說啊」這種引爆炸彈的話來說,上面介紹的這種驗證感受的溝通方法更有可能讓你和對方進入到真誠的交流之中。能交流,問題可能就更好解決一點,能不冷戰就不要冷戰。

2. 當你是開啟冷戰的一方時,你需要知道:

想讓對方明白,還是得直說

如果你想讓對方感受到你生氣了,讓對方發現你們之間出現問題了,故意冷戰絕對不是一個好選擇。想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感受,你要做的就是最簡單的事: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在出現矛盾的時候,你們需要的是溝通,而不是「你猜我生沒生氣,你再猜我為什麼生氣,你猜錯了你再猜。」這種打啞謎似的方式。

此外,也要試著察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比如你是不是認為:

「只要他愛我,哪怕我不說,他也一定會懂我的」
「我生氣了都沒發現,肯定是不在乎我了」
「愛我就應該每時每刻都關注我」

這些不合理信念,都會成為你和對方溝通中的阻礙,而你要做的,是去試著察覺它,並跨過它。

情緒和問題都需要處理

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侶虐狗畫面:吵架吵翻天,和好之後卻甜蜜得更勝從前。

畏懼爭吵的人應該明白的是,伴侶之間的爭吵並非壞事,不迴避衝突並積極溝通的情侶們對兩人的關係會更加滿意(史密斯,2008)。在大多數情況下,吵架也是一種溝通形式,是一個表達感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同時,解決問題並不是唯一目的,情緒也同樣需要處理。如果你覺得對方帶著情緒沒辦法討論問題,可以試著先關注對方的情緒,之後再解決問題,而不是只讓他自己靜一靜。

建設性地進行溝通

首先,在出現矛盾時,兩個人都要通過積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感到委屈時,那就表達「我很委屈」,而不是將這種委屈轉換為對伴侶的指責、痛罵;當你很委屈的指責對方說:「你一點也不關心我」的時候,對方很可能只能感受到被指責了,而發現不了你的指責背後,暗含著的委屈的感受。

其次,也要積極關注對方的感受,並盡可能地理解與共情;對於矛盾的解決方式,兩個人要達成一致意見;最後,最好不要讓衝突過夜。等不到的晚安,睡不著的長夜,也許會將傷害無限地放大。

以上就是戰地記者從情侶冷戰前線發來的報導。

References: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0).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2), 281.

Smith, L., Heaven, P. C., & Ciarrochi, J. (2008).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nflict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4(6), 1314-1325.

Gottman, J. M., Kahen, V. J., & Goldstein, D. E. (1996).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measure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appenfield, B. R. (1954). Personality dynamics: An integrative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Heavey, C. L., Christensen, A., & Malamuth, N. M. (1995). The longitudinal impact of demand and withdrawal during marital conflic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3, 797–801.

Grauerholz, E. (1987). Balancing the power in dating relationships.Sex Roles,17(9), 563-571.

(首圖來源:Visual Hunt)

arrow
arrow

    Taking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